首页军事

中国最重要的直升机:用20年才仿制成功,没它就没有直10和直20

  • 2025年10月19日
  • 1

直-8仿制于法国的“超黄蜂”中型直升机,主要目的就是两个:一是海军需要一款大型舰载直升机,来保障东风-5洲际导弹的试射任务,用于返回舱低高度轨迹的测量、落点测量及返回舱的搜索与打捞,二是陆军要提高部队的空中机动作战能力,需要一种可以装载一个排的中型直升机。因为国产的直-7研制遭遇挫折,而此时中国与西方关系有所改善,所以中国最终选择从法国引进“超黄蜂”直升机。

中国最重要的直升机:用20年才仿制成功,没它就没有直10和直20

第一代直-8就是原装进口的“超黄蜂”和测绘型号。其中进口14架用于东风-5洲际导弹的试射任务,而第一款测绘型号是直-8海军基本型。虽然“超黄蜂”的涡轴发动机是结构比较简单的单转子结构,但由于功率接近1000KW,是“海豚”直升机发动机功率的1.5倍,所以仿制难度比较大,国产型号涡轴-6在功率下降的情况下,可靠性和寿命依旧远不如法国原版。另外,单转子涡轴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转速较高,最高可能达到10000转/分钟,但是直升机的旋翼最快也就是400转/分钟,所以你想想这对减速器的要求有多高吧。综合来看,“超黄蜂”上面的技术远远超出了中国当时的科技水平,所以研发仿制时间超长,1976年开始测绘,1994年才定型,即便定型了,性能也很不可靠,直到90年代末只生产了13架。

虽然直-8的第一款型号号称“海军基本型”,但为了降低研发难度,没有进行旋翼和尾梁折叠设计,不适合上舰,就跟没有航母时的海军航空兵一样,主要在陆基机场起降。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发生后,直8S海军搜救型立项,一共生产了2架;而真正能够上舰的直8J舰载运输型,直到2002年底才立项,尾梁和主旋翼可折叠,一共生产14架;另外生产了4架直8JH型,用于舰载医疗救护;直-8A陆航运输型则在1999年才通过技术鉴定,加大减速器功率,修改了主桨叶设计,提高了升力,一共生产了12架。算下来,第一代直-8一共只造了45架。

第一代直-8最大的问题是发动机功率不足,不仅上不了高原,哪怕是去汶川救灾,也不如进口的米-8,跟黑鹰就更比不了了。所以中国给直-8换装了加拿大的PT-6B-67A发动机,这就是直8F系列,也就是第二代直-8。

中国最重要的直升机:用20年才仿制成功,没它就没有直10和直20

展开全文

PT-6B-67A发动机属于第二代涡轴发动机,最大功率超过1400KW,比涡轴-6B提高了将近30%,发动机重量却降低了近100千克,首翻期则大幅延长至3500小时。这里要插一句后话,2015年才定型的涡轴-6C,比PT-6B-67A晚了20多年,首翻期寿命依旧只有1500小时,中外涡轴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那怎么辨认直-8采用的是什么发动机呢?其实很简单,看发动机舱后部,完全平滑过渡的就是国发,有一个小凸起的就是加拿大发动机。

中国最重要的直升机:用20年才仿制成功,没它就没有直10和直20

第二代直-8除了更换发动机,还改用复合材料旋翼,旋翼的翼型也更加先进。另外,由于发动机是自由涡轮式的,动力输出轴的转速大大降低,所以减速器的重量和体积明显减小,可靠性和效率大大增加。自由涡轮式涡轴的另一个好处,是不再需要离合器,这也简化了结构,增强了可靠性。第二代直-8一共生产了130多架,衍生出大量型号,比如空军战斗搜索营救型直-8K、空降兵运输型-8KA、陆航型号直-8B和武警型号直-8WJ等等。其中 直-8B的装备数量高达近百架,至今依旧是陆航空突旅的主力。

前两代直-8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了船底机身和两侧浮筒(个别型号拆除),具备水上降落的能力,但缺点是结构重量大,占用机内空间,机身过于高大,不利于空降兵的上下。因此中国又研制第三代直-8。

中国最重要的直升机:用20年才仿制成功,没它就没有直10和直20

第三代直-8的首款型号是民用的 AC313 系列,2010年亮相,而首款军用型号是海军的直-18舰载预警机,2014年亮相,随后还衍生出舰载反潜型号直-18F、舰载运输型号直18J/Y和陆军的高原型直-8G 系列。这些型号的特点是取消了船底机身,大大降低了机身高度和结构重量,改善了机内空间。同时,还采用了先进的球柔性桨縠、复合材料桨叶、电传飞控等技术。

第三代直-8中还有一个特殊型号,就是直-8C,它虽然和其他型号一样,采用先进的桨縠、桨叶和电传飞控等技术,但依旧保留了船底机身,这是因为直-18系列的新机身采用先进的钛合金等材料,虽然结构强度大大更高,但成本和研发周期也大大增加,为了尽快满足海军对舰载直升机的需求,利用老机身设计和新的子系统相结合,就成了直-8C。

中国最重要的直升机:用20年才仿制成功,没它就没有直10和直20

另外,直-8C还是首款采用涡轴-6C的直-8型号,这从外形上就能看出来,发动机舱后部是接近直角的形状,而采用加拿大发动机的早期直-18系列,发动机舱后方过渡比较圆滑,只有一个小突起。

直-8C之所以换用国产发动机,倒不是因为加拿大发动机断供了,被断供的是直-10上的PT-6C-67C,属于第三代涡轴,而直-18上的PT-6B-67A只是第二代,再加上运输直升机敏感度不高,所以一直能够进口。换用国产涡轴-6C,一是因为性能和可靠性上来了,虽然还是不如加拿大发动机,但胜在价格便宜;二是保护本国涡轴产业;第三当然是防患于未然,防止西方连二流发动机都断供。

中国最重要的直升机:用20年才仿制成功,没它就没有直10和直20

第三代直-8的装备数量已经超过90架,虽然性能比较先进,但还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机舱较窄,只有1.9米,装不下“山猫”全地形车,所以中国又研制了第三代直-8的最新型号直-8L,机舱加宽到2.3米,同时又将机内油箱移到两侧短舱,运载能力大大增强。直-8L研制成功后,中国又一鼓作气推出了海军宽体型直-8D,这两款宽体直-8将成为我军15吨级直升机的标杆,逐步替代早期型号的直-8,而其他第三代直-8将逐步停产,尤其是仍采用船型机身的过渡型号直-8C。

好了,讲到这里,中国直-8直升机的研制历程就基本说完了。直-8这一个型号的不断迭代,让中国直升机从第一代跨越到了第三代,几十年的研发经历虽然坎坷,但也带动了中国的直升机产业的进步,没有它一路的筚路蓝缕,就没有直-10的一飞冲天,更没有直-20研制时的顺风顺水。

中国最重要的直升机:用20年才仿制成功,没它就没有直10和直20

当然,直-8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之所以直-8L采用了大量复合材料和电传操控等先进技术,还被划归为第三代直升机,就是因为发动机还不够先进。涡轴-6C底子就是一款一代涡轴,虽然经过改进,仍然全面落后于第二代涡轴,而EH101等第四代直升机装备的是第三代涡轴,而且赛峰、罗罗和通用等发动机巨头已经推出了第四代涡轴。直-8的最新民用型号AC313A采用的就是赛峰的第四代涡轴阿内托1C,功率高达1905KW,油耗、寿命和可靠性也都远超涡轴-8C。所以直-8L的下一步改进方向,可能就是换装直-20上的涡轴-10,这样才能补齐最后一个短板,成为真正的第四代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