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教授8万副教授7万博士6万”:部分高校职称晋升现“金钱游戏”,教师横向课题考核催生造假产业链

  • 2025年11月1日
  • 0

  “每年教授需要完成8万元,副教授7万元,博士6万元,讲师4万元。如果不能完成这么多科研经费的横向课题,年底就要扣绩效奖金。”这是西北某高校一名青年教师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他所面临的横向课题考核压力。

  所谓横向课题是相对于纵向课题而言,纵向课题一般是由政府部门或科研机构下达和资助的研究项目,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虽然经费充足但申请难度大。横向课题通常由企业或其他非学术机构委托,研究内容与委托方的需求紧密相关,主要是解决实际问题,经费来源多为委托单位。

  日前,记者采访了多所高校教师了解到,横向课题正在影响一些高校教师收入和职称评定。在一些高校教师群体中甚至出现了用自费、借钱、贷款等方式完成横向课题考核的现象,并由此催生一条中介、企业“配合完成横向课题”的灰色产业链。

  不论职称评定还是绩效奖金

  横向课题已成高校“硬通货”

  王老师是西北某高校的青年教师,他告诉记者:“横向课题除了影响考核,还影响职称晋升。如果你要升副教授,除了要完成3年内的横向课题考核,还要完成一个国社科或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或者一个省级人文社科项目加上50万元经费的横向课题。”

  王老师说,有些年轻人才的引进,学校号称引进经费是100万元,但到了发放的后几年,就要与引进教师的横向课题经费挂钩。“100万元引进的人才,如果横向课题做不到80万元,后期他就拿不到学校当初承诺的100万元。”

  西南地区某高校的李老师告诉记者,“211、985”及“双一流”高校还有一些理工科院校,因为学校有较强的竞争力,或者优势学科在业界有一定声望,科研团队申请课题“中奖率”高,被委托横向课题的机会也多。但对于普通高校,尤其是二本院校,申请纵向课题难度大,想完成横向课题也很不容易。

  中部地区某高校的张老师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虽然没有对横向课题做出考核,但横向课题是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参考。因为纵向课题申请难度大,竞争激烈。在评定职称时,如果纵向课题不够,或者几名候选人纵向课题相差不大,那么谁有横向课题就更容易评上职称。

  张老师介绍,横向课题一般是企业或政府委托给教师或团队,经费通过企业或政府转给学校,学校收取20%—30%的管理费,教师或团队能拿到70%—80%。

  高校老师或自掏腰包或借款

  有“灰色中介”在社媒大肆宣传

  在这种压力下,一些高校老师开始找熟悉的企业合作,自掏腰包请企业委托横向课题,也有高校老师通过借款找中介介绍的方式,寻求企业委托横向课题。

  王老师告诉记者,“我所在的高校,有的老师会找熟悉的亲戚朋友的企业,告诉他们自己需要完成横向课题,让这些企业把经费打到学校,完成课题以后,再通过报销把经费领出来。这需要向学校支付一笔管理费。有的老师为了完成横向课题甚至会借款,还有的老师会找中介。”

  红星新闻记者在社交媒体检索发现,有大量打着“横向课题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

“教授8万副教授7万博士6万”:部分高校职称晋升现“金钱游戏”,教师横向课题考核催生造假产业链▲武汉一家公司发来的企业实拍视频和合作说明

  记者通过一平台联系到武汉某众创空间管理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不光有自己的众创空间,还与多家企业孵化园区合作,链接上千家企业。会定期收集企业需求,委托高校等科研单位进行研发。

  据这名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这里有不少企业有真实委托横向课题的动力,因为企业可以依靠横向课题的委托与高校产生联系,提升自身的背景,或者想被高校授权一些荣誉牌匾。但这样的企业对学校知名度要求高。许多老师着急评职称,没有找到合适的企业合作,就可以自己出钱。他们收取一定服务费用后,就可以撮合企业合作。具体的合作是,企业委托教师进行横向研究,科研经费是教师自己打给企业,企业打给学校,他们可以指导教师再把这笔钱报销出来。如果是一个50万元的横向课题,教师只需出5万元,企业就可以通过分期支付的方式,把这5万元打给学校报销出来,再以此循环10次。

“教授8万副教授7万博士6万”:部分高校职称晋升现“金钱游戏”,教师横向课题考核催生造假产业链▲中介向记者提供的横向课题合作的转账单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到了项目结项的时候,他们会根据学校结项所需的材料,准备企业盖章的项目验收表、结项说明书,甚至还可以提供项目效益报告。

  该工作人员坦言:“很多高校老师都有考核压力,特别是艺术、小语种等领域,企业基本上没有真实需求,学校尽管知道,但这些老师依然会有横向考核任务。高校更希望老师做跨地区的横向课题,因为跨地区的横向课题造假成本高,高校在审核时也会更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项目。”

  该工作人员还称:“我们协助老师完成横向课题7年了,所有核心环节工作均由企业管理层完成,从企业层面基本不存在泄密可能。”

  此外,记者联系了多家中介和企业,得知他们几乎也是同类的合作模式。

  在社交媒体上,这类中介和企业正在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甚至写下“高校教师升了副高才敢生孩子”这类制造焦虑的标题,只要在后面留下评论,就能收到十几家中介的私信。

“教授8万副教授7万博士6万”:部分高校职称晋升现“金钱游戏”,教师横向课题考核催生造假产业链▲某社交平台上中介发布的横向课题合作宣传

  教育专家:

  应坚决取消不合理考核

  上述王老师表示,“现在许多高校都在追求横向课题,经费越多证明科研实力越强。横向课题数量会作为办学成果拿去宣传。”

  对于这种现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这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操作上看,还真有“现实可行性”。横向课题如果是教师自己出钱,支付给学校,然后再用发票报销出来,对教师自己来说,好比“自筹经费”做课题,不会有多少损失(损失是支付利息,交一定管理费),还完成经费指标考核,保住教职;对学校来说,则会有好看的横向课题经费到账流水,呈现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横向课题多的景象。但这些横向课题并没有真正服务于企业发展,是教师“自掏腰包”,配合完成科研经费指标。说到底,是“认认真真”弄虚作假。

  熊丙奇表示,这和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组织本校教师到海外大学“速成博士”,大规模招聘“水博”一样,都是为了达到“申硕(申请硕士点)申大(申请更名为大学)”的指标要求,而采取的急功近利做法。为此,不仅要督促高校调整对教师的考核指标,更需要追问当前地方高校追逐“申硕申大”背后的唯学历、唯项目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安于自身定位,而不是盲目举办研究生教育提高层次,追名逐利,必须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同时,要坚决取消不合理的数量考核指标,关注高校的内涵建设和育人质量。2018年,教育部、科技部就提出,要破除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院士评选等科研活动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现象。然而,在现实中,“四唯”现象在部分高校评价体系中,依旧存在。这是必须破除的顽障痼疾,尤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清理在评估评审中依旧存在的“四唯”惯性,切实建立基于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重视内涵发展的评价体系。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责任编辑: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