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内塔尼亚胡捅下马蜂窝!以军杀了不该杀的人,美联社路透社联名抗议,这回连美国都救不了

真正让人后背发凉的不是爆炸的威力,而是战术的选择。医疗设施是受国际人道法特别保护的对象,记号清晰、标识明确。一次打击已经够糟糕,紧接着再来一轮,专挑救援路径和人员必经点。业内把这种打法称为“二次打击”或“回杀”,目的就是在第一波爆炸后,抓住救援和记录的窗口,最大化制造混乱和震慑。在纳赛尔医院门口,医护和记者踩在同一段楼梯上,这一幕,对任何熟悉现代城市战的人来说都不陌生,但也最难直视。

内塔尼亚胡捅下马蜂窝!以军杀了不该杀的人,美联社路透社联名抗议,这回连美国都救不了

真正让人后背发凉的不是爆炸的威力,而是战术的选择。医疗设施是受国际人道法特别保护的对象,记号清晰、标识明确。一次打击已经够糟糕,紧接着再来一轮,专挑救援路径和人员必经点。业内把这种打法称为“二次打击”或“回杀”,目的就是在第一波爆炸后,抓住救援和记录的窗口,最大化制造混乱和震慑。在纳赛尔医院门口,医护和记者踩在同一段楼梯上,这一幕,对任何熟悉现代城市战的人来说都不陌生,但也最难直视。

这回,西方媒体罕见同步发声。美联社和路透社联名致函以色列当局,质问为什么记者会在本应受到国际法保护的医院里被击中,要求给出解释,并履行保护记者与平民的义务。措辞不再是“深切关切”这种温吞口吻,而是直截了当的愤怒。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用了“恐怖杀戮”这种几乎等同定性的词,强调医护与记者在无干扰状态下履行职责的权利。埃及“强烈谴责”,德国和英国的关键词是“惊讶”,法国总统马克龙直接下了“不可容忍”的判词。转译成外交语就是:这不是普通事故,不是光靠一句“遗憾”就能打发的。

内塔尼亚胡捅下马蜂窝!以军杀了不该杀的人,美联社路透社联名抗议,这回连美国都救不了

展开全文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说“深感遗憾”,军方说“不针对平民”,同时宣布内部调查。话术很熟悉,路径也很熟悉。过往类似事件,调查往往落在“情报误判”“武装分子藏身医疗设施”等条目上,真正落实到问责的个案,外界几乎没见到。当内部调查变成一种程序性防火墙,它就不再是追责工具,而更像是舆论灭火器。

过去十个月里,加沙已经被贴上“全球最致命的新闻战场”的标签。巴勒斯坦方面统计的遇难记者数字堆到了两百四十多,半岛电视台前不久一次性痛失五位同事。说穿了,国际媒体早就在血与灰里报道,只是很少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把美联社与路透社这两块“话语权压舱石”一起掀翻。当“自家人”倒下,西方世界没法继续用冷处理。哪怕再老练的编辑部,也挡不住同业的愤怒问责。

这场愤怒为什么会成为“马蜂窝”?因为它撞上了美国的沉默。过去但凡有平民或记者伤亡,华盛顿总会说点什么,哪怕是一句“克制”。这回,美联社与路透社的雇员在以军火力下丧命,白宫和国务院都没有第一时间表态。

内塔尼亚胡捅下马蜂窝!以军杀了不该杀的人,美联社路透社联名抗议,这回连美国都救不了

与之并行的,是另一条寒气逼人的消息:联合国宣布加沙进入饥荒状态。粮食安全团队的技术口径很硬,所谓“第五阶段”意味着,不只是缺粮的标签,而是有人在因饥饿直接走向死亡。超过50万人正面对灾难性处境,饥荒区域还在向代尔拜拉赫与汗尤尼斯扩展。当饥荒和“二次打击”这种词组在同一周出现,国际法和战场伦理几乎被拉到断裂边缘。

内塔尼亚胡这次是真的捅下了马蜂窝。以色列的“内部调查”历来查不出实质责任,国际社会每次都说“不能让悲剧重演”,但每一次都有人倒下,每一次都换来一句“误炸”。炮火下的记者和医护,成了最无力的牺牲品。新闻自由,成了强权下的橡皮筋。比起以色列的老把戏,美国这次的沉默才是最大的新闻。

美联社、路透社的抗议信,能不能撬动以色列的铁板心肠?白宫会不会因自家记者遇难表态强硬?国际社会会不会真的追责?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并不乐观。战争的真相,往往不是谁喊得响,而是看谁拳头硬。加沙的废墟上,新闻自由、人权卫士的金招牌,正被鲜血和炮弹一遍遍重写。这个世界最荒诞的地方,不在于“没有真相”,而在于真相摆在眼前,却没人敢说出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火龙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49887.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