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在金融业限薪、降薪、行业改革等背景下,基金经理们的流动呈加速趋势,其中不乏知名基金经理
文 |《财经》记者 黄慧玲 特约撰稿人 康国亮 实习生 张天藉
编辑 | 郭楠 陆玲
又一绩优基金经理即将离开公募圈。
8月9日,招商基金发布公告,翟相栋因个人原因离任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前不久,招商基金已增聘陆文凯与翟相栋共同管理该产品。
翟相栋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新生代基金经理之一,也是招商基金旗下的百亿级明星经理。因此,虽然翟相栋管理产品时间不长,但其变动仍备受市场关注。今年以来,市场中频频传出翟相栋要离任的消息,而今终于尘埃落定。
翟相栋在招商基金任职期间成绩斐然,将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从规模不到4000万元运作至2024年末突破百亿元,三年多的时间里任职回报125%,年化回报近28%,在同类基金中名列前茅。
《财经》从业内了解到,翟相栋下一站大概率加盟高瓴资本旗下的二级私募投资公司瓴仁投资,可能加入的还有景顺长城原基金经理鲍无可。
基金经理离任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热门话题。过去四年,每年都有超300位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今年以来,在金融业限薪、降薪、行业改革等背景下,基金经理们的流动呈加速趋势。其中不乏知名基金经理,包括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华商基金周海栋、中欧基金曹名长、嘉实基金洪流、建信基金周智硕、安信基金张翼飞等。
陆文凯接棒翟相栋
8月8日,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发布公告称,基金经理翟相栋不再管理该基金,也不转任公司其他岗位。
翟相栋有十年证券投研经验,2015年加入中信建投证券任TMT研究员,2019年加入释觉投资公司(现成都鸿蓉私募基金公司)任TMT研究员,2020年加入招商基金任固定收益部研究员。
2022年4月开始,翟相栋接管招商优势企业混合。虽然任职时间是从熊市开始,翟相栋却经受住了市场持续下跌的考验。2023年,招商优势企业混合获得27%的投资收益,同类基金中排名第12;2024年获得30%的收益,同类基金中排名第64。
优异的业绩吸引大量资金涌入,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从2022一季度末3600万元的规模,到2024年底A、C份额合计规模已超过百亿元,他也成为同期少数管理规模过百亿的新生代基金经理。
据了解,翟相栋离任后,招商优势企业将由陆文凯单独管理。公开资料显示,陆文凯有超过14年投研经验、近7年公募投资管理经验。
2011年5月,陆文凯加入申万研究所任家电行业研究员;2013年加入汇丰晋信基金任研究员,覆盖家电、轻工、传媒、计算机行业;2015年6月加入上海道仁资管并任投资经理;2018年初加入北信瑞丰基金,随后6月开始任职公募基金经理;2022年3月加入招商基金,现任投资管理四部资深专业副总监。
陆文凯目前在管5只产品,管理规模为123亿元。代表产品为招商瑞利,自2022年8月20日管理招商瑞利以来,根据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近3年基金回报率为3.78%(同期基准回报0.07%),超额收益3.71%。
未来陆文凯接手后将如何调仓?从其最新观点来看,相较于此前相对均衡的配置结构,未来可能会逐步增加对消费相关行业的配置,尤其聚焦于内需消费中与零售终端关联度更高的方向。
下一站高瓴?
翟相栋离职后去向备受关注。据业内人士透露,其下一站大概率是高瓴资本旗下瓴仁投资。据悉,此前从景顺长城离职的鲍无可也可能加入瓴仁。
不过有业内人士对《财经》表示,目前翟相栋刚刚公告离职,如果加盟高瓴的话,由于竞业原因还有一段距离,其中可能还会有一些变数。
瓴仁投资全称上海瓴仁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是高瓴资本旗下国内二级市场人民币私募基金主体。与此相对的是,高瓴资本旗下另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海外二级市场美元投资主体——HHLR管理有限公司,其于2012年12月正式获批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二者共同负责高瓴的二级市场投资,团队之间相互独立,募资渠道分别在国内和海外,而高瓴在一级市场的投资主体则为高瓴创投。
瓴仁投资成立于2021年7月,于8月完成备案登记,其成立时继承了高瓴旗下之前的二级私募公司——天津礼仁投资的产品及团队,于当年12月管理规模便突破了百亿元。据《财经》了解,目前上海瓴仁投资的管理规模约在400亿元,产品包括卓越长青系列、致远长青系列及盛景长青系列。
企查查显示,瓴仁投资由珠海礼仁唯成、珠海礼仁唯和、珠海礼仁唯远、上海至锲企业管理共同持股,持股比例分别为49.75%、39.8%、9.95%、0.49%。实际控制人为许玉莲。许玉莲是高瓴资本的“老人”,其于2007年加入高瓴资本,曾是高瓴二级市场医疗健康板块投资负责人,在此之前,许玉莲曾任中金公司分析师和毕马威审计师。
《财经》从渠道处了解,瓴仁投资今年以来业绩表现不错,产品的收益率在18%-25%,A股与港股的仓位比例大概为四成和六成。
相比HHLR曾大手笔参与A股隆基绿能(601012.SH)、宁德时代(300750.SZ,3750.HK)等股票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瓴仁在二级市场上面的动作相对更低调一些。根据Wind(万得)数据,2025年一季报显示,瓴仁投资目前仅出现在一家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为向创新药转型的老牌制药企业丽珠集团(000513.SZ,1513.HK),持有509.5万股。
据了解,许玉莲、陈浩目前为瓴仁投资主要投资经理。陈浩具有近二十年从业经验,曾担任广发国际资管投资总监、惠理基金高级基金经理、中国人寿富兰克林资管公司高级基金经理、Baillie Gifford资管助理基金经理等职务。加入瓴仁前,陈浩曾在高腾控股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及投资总监。而此前管理瓴仁致远长青系列的粤民投前投资总监、广发基金原基金经理丁靓逐步退出管理。
企查查显示,2024工商年报显示,瓴仁投资共有参保员工15人,但根据中基协网站备案的数据显示瓴仁投资高管人数为3人,员工人数为37人,正在运作的产品数为152只。“瓴仁的业绩还不错,今年又从业内挖了一些比较优秀的人才,未来或将打造业内明星基金经理平台的模式。”业内人士对《财经》表示。
“公奔私”潮起
在金融业限薪、降薪、行业改革大潮下,公募基金经理们的流动正在加速。(详见7月17日报道《安信基金张翼飞离职,绩优基金经理流动加速》)
部分基金经理由薪酬天花板较低的国有控股公募基金流向薪酬天花板更高的民营控股、外资控股公募。但由于公募受限相比私募更多,加之此前发生过基金经理跳槽公募基金、由于市场关注度过高导致失败的情况发生,更多基金经理在跳槽时倾向于选择私募基金。据《财经》了解,包括张翼飞、鲍无可、周海栋在内的多位基金经理去向均为私募。
一位跳槽到一家平台型私募的基金经理对《财经》表示:“我从公募跳到平台型私募,初衷是想做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研究,之前我在的那家公募,所有的考核都是基于短期和相对收益,每天的工作都是想着超越市场,对我来说做投资有掣肘。”
“来到这家平台型私募后,不仅在投资端能找到志同道合且各有所长的人一起做事,同时也能找到符合我们价值观和风格的投资人,做投资更加纯粹了。同时,相对于公募,私募基金经理能够使用的投资工具或方法也更加灵活,使得净值波动没有那么大。”另一位公奔私基金经理对《财经》表示。
除投资角度,待遇也是重要一环。一些平台型私募会给基金经理以公司合伙人身份及待遇、拥有公司股权参与利润分配及公司重大决策等,薪酬相对于公募限薪而言上不封顶,机制更灵活。
“投资更纯粹、待遇更丰厚,又避免了自己单独创业募资的风险,私募成为越来越多绩优公募基金经理的重要选择之一。”业内人士对《财经》表示。“不过募资问题也是私募相对公募的短板,公募毕竟还有牌照优势,私募则是一片红海,全靠自身在行业中积累的口碑。”
责任编辑:韦子蓉